明清时期为防御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在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中国沿海构筑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烟墩和障碍物相结合的军事工程设施。
乳山一带是海防重地,至今沿海仍存留着很多明清时期用于抵御倭寇的海防遗址。据调查,乳山已发现明清海防御倭千户所 1处、御倭巡检司1处、炮台4处、军寨7处、烟墩27处,尤以军寨、烟墩遗址居多。这些遗址,东起浪暖口,西至乳山口西岸,分布在近200公里的海岸线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走进乳山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遗存——安家军寨遗址。
安家军寨遗址保护标志碑
展开剩余76%安家军寨遗址位于乳山口镇安家村北500米处的山岗上,是明代为防备倭寇侵扰而设置的海防军寨,分大、小两寨,大寨建于山岗顶部,平面呈方形,边长约230米聚富人,面积约52000 平方米。寨内地形东高西低,高程相差16.4米。寨墙采用夯土筑成,东墙残长约230米,南墙残长约230米,北墙残长约225米,西墙残长约230米。墙体底部宽4-20米,顶部宽1-3米。大寨的东、南、北墙保存较好,西墙中部被沟渠断开,缺口约30米宽。据考古调查,大寨原有四处砖砌圆拱形寨门,后被村民拆走用于建房,地面已无遗存。现仅发现东、南、北门遗迹,宽度均为2-4 米。寨墙外围未发现人工环壕,在军寨的西南部、东北部、西北部山岗下各有一条自然冲积的山沟,沟深约1.5-5米,考古推断此处应是军寨排水之用。寨内东南部地势最高处有一烟墩,墩体呈圆丘状,夯土构筑。底部基本呈圆形,直径约20米,高约7米,由墩体顶部可俯瞰整个乳山口海湾及周边地区全貌。寨内考古发现3 处建筑基址,建筑基址1和3地面以上已无遗存,建筑基址2位于烟墩东北向26米处,残存一东西向夯土墙,东西长55米,宽4-6米,残高约1-2米。墙体的东端有一缺口,与东寨门位置相接,考古推断此处或为驻军军营。寨内中间偏西处有一处深坑,与断开西墙的沟壑相连,东西长约40 米,南北宽约35米,东侧最深15米,西侧深10米,储存水的高度在10-15米,推断此处应为储水池。
大寨全景图
大寨东城墙
大寨内的烟墩
小寨位于大寨东南侧90米处,民间称为“养马寨”,与大寨南门相对。东西长约64米,南北宽约55米,面积约3520 平方米。小寨东墙、南墙和北墙在六七十年代时被开垦为田间路,现仅存西墙南半部和北墙局部,寨门不详。残存墙体为夯土结构,残长约50米,残高0.9-1.5米,墙体底部宽8-12米,顶部宽约4米。
小寨全景图
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明史兵志:洪武十七年,汤和筑沿海诸城;二十三年,建五总寨于宁海卫,与莱州八总寨,共辖小寨四十八。复命徐辉祖巡视沿海以防倭。迨承平既久,惟卫所诸城尚有民居,其余小寨半皆坍塌,仅遗古址而已(本县土寨遗址,北海岸有清泉寨、金沟寨、马山寨、鹤止寨、金山寨,南海岸有南寨、万家寨、孙家寨等),历代以来,海上所以多废垒也。”由此推测安家军寨遗址可能为明朝初年防倭所建众多军察之一。
清代康熙《威海卫志》记载:威海僻文邑北鄙,山尽水穷,海口卫险,设官设军,贯有城池原无员郭,田地新设屯地一十八区,星置文宁荒远之界,各随文宁里社之名呼之.....安子口屯坐落宁海州,去卫二百三十里。”
清代康熙《威海卫志》记载明代威海卫有“安子口”等屯田地点共十八处,今安家寨址遗址所在地名接近“安子口”,其与威海卫城遗址的距离与《威海卫志》中所记载里程相近,由此推测,安家寨遗址或可能为明代威海卫军屯的十八处军屯仓储驻地之一。
1985年10月聚富人,“安家军寨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19日被公布为威海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23日,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布于:北京市牛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