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中赣州达慧,各级考试与现代教育体系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会试(春闱)相当于当今的高考,是选拔进士的重要考试;乡试(秋闱)则类似于中考,考取的是举人身份;而院试则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考试,通过者获得秀才功名。令人惊叹的是,如今参加中考的学生大多十五岁左右,但在科举史上却出现了一位102岁高龄仍坚持参加乡试的考生,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科举奇观。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广东乡试考场,出现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来自广东顺德的黄章老人,已是102岁高龄,手持一盏写着百岁观场的醒目红灯笼,在曾孙的搀扶下缓步走入考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不仅创造了中国科举考试史上考生年龄的最高纪录,更以其惊人的毅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读书人对功名的不懈追求。黄章的事迹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更在后世传为佳话,生动诠释了活到老,考到老的坚韧精神。
展开剩余75%细究黄章的科举之路,堪称一部浓缩的明清士人奋斗史。据《广东通志》等史料记载,他14岁便在新宁县开始系统学习儒家经典,20岁时首次踏入科举考场,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八十余年的漫长科考生涯。与那些年少成名的才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章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艰辛而缓慢——直到花甲之年(60岁)才考取禀生(即秀才资格),83岁高龄时方成为贡生。在科举时代,大器晚成的例子虽不罕见赣州达慧,但能像黄章这样坚持到百岁高龄仍不放弃科举梦想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虽然秀才身份让黄章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定额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压力,但这个功名远不能满足他的抱负。在明清社会,只有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地位的跃升,获得入仕为官的资格。为此,黄章以惊人的毅力,每隔三年就参加一次乡试,屡败屡战,从未因挫折而气馁。康熙三十八年,这位已是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在子孙的陪伴下再次踏入了庄严的乡试考场。
这一年的广东乡试因黄章的参与而显得格外不同。为表明心志,这位期颐之年的老人在赴考时特意命人制作了一个大红灯笼,上书百岁观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由曾孙在前引导。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立即在考场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围观者人山人海,议论纷纷。有人对老人的毅力表示由衷敬佩,认为这是读书人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有人暗中嘲讽,认为一位百岁老人即便中举也已无法实际出任官职,这样的坚持似乎已失去现实意义。
面对旁人的不解甚至讥笑,黄章表现得异常淡定从容。当曾孙因感到尴尬而劝他回家时,老人只是默默拨开搀扶的手,坚持要完成考试。他早已看淡名利得失,曾公开表示:我今年102岁,并非得意之时;若此次不中,105岁时也难中,到108岁方能高中。这番朴实的话语,既透露出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也展现了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赣州达慧,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考场上的黄章毕竟已是百岁高龄。据当时记载,他提笔作答时手已明显颤抖,在炎炎烈日下更显得力不从心。为防止意外发生,主考官特意将他安排到考场内较为阴凉的角落。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中举,但黄章坚持完成全部考试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考官和考生。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得知此事后,专门设宴款待这位百岁考生,并赠予银两布匹以示嘉奖,成为当时广东文坛的一段佳话。
黄章虽未实现中举的夙愿,但其感人事迹被郑重载入《四库全书·广东通志》,成为激励后世学子的典范。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位百岁考生的传奇人生,至少能获得三点深刻启示:
首先,终身学习的精神永远值得弘扬。黄章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这对当今老龄化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在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的今天,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素质。其次,成功的定义应当多元化。黄章晚年已超越中举做官的传统成功标准,转而追求学识的精进与自我的完善。他坦言前半生确为升官发财、振兴家族而考,而后半生则是纯粹为了知识而考。这种超脱功利的价值观,对缓解现代社会的成功焦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教育制度应更具包容性。清代科举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高龄考生的开放政策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包容人才观。
值得一提的是,黄章并非清代唯一的高龄考生。道光年间更有104岁的陆云丛参加会试的记载,据说他出考场时步履矫健,看相貌完全就是一个60出头的人。这些白发苍苍仍孜孜以求的科举前辈,用他们的人生选择诠释了读书的真谛,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线。
发布于:天津市牛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