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期创盈中心,太康沉溺酒色、荒废朝政,导致东夷部落首领后羿趁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史称后羿代夏。无独有偶,商朝建立初期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商朝第四任君主太甲作为商汤的嫡长孙,即位后却骄奢淫逸、暴虐百姓,完全违背了先祖制定的治国方略。尽管贤相伊尹多次劝谏,太甲仍执迷不悟。最终伊尹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将太甲放逐到商汤陵墓附近的桐宫闭门思过,自己则暂代朝政,这就是著名的伊尹放太甲事件。
关于桐宫的具体位置,历代学者众说纷纭。由于史书记载桐宫临近汤冢(桐宫与汤冢发音相近,可能存在通假关系),而汤冢的确切位置又存在争议,导致桐宫所在地也难有定论。目前主要有商丘南北亳城说、凤阳亳城说、洛阳偃师说等多种观点。这些说法各有依据,但也都有不足之处,使得这一历史谜题长期悬而未决。
展开剩余77%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和考古发现的新进展,太甲桐宫之谜逐渐明朗。现有证据表明,桐宫最可能位于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的弟弟李泰曾主持编撰《括地志》,这部地理著作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它指出夏都斟鄩位于今二里头遗址附近,后来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论断;又记载洛阳偃师有汤冢,近桐宫,巧合的是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
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仅相距六公里,坐落在洛水北岸,是商朝早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据《洛阳日报》报道,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都城。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印证了汉代文献中商汤革命后'作宫邑于下洛之阳'的记载。后来在郑州发现的二里岗遗址(后扩展为郑州商城)中出土了刻有亳字的甲骨文,经测定其年代晚于偃师商城。由此可以推断,偃师商城是商汤最初的都城,郑州商城则是后来迁建的新都。商人迁都后,偃师商城便作为离宫或陪都继续使用,这完全符合放逐太甲的条件。
关于伊尹放太甲的放字含义,《伪孔传》解释为不知朝政故为放,唐代司马贞在《史记正义》中进一步阐释为使之远离国都,往居墓侧。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直线距离约80公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确实符合古人对放逐的理解。
《史记》记载伊尹放逐太甲是出于教育目的,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便迎其复位。这种叙事将伊尹比作周朝的周公,塑造成大公无私的贤臣形象。然而《竹书纪年》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版本: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桐宫杀死伊尹夺回政权,将伊尹描绘成夏朝后羿式的篡位者。
这两种对立叙事与桐宫位置密切相关:若伊尹真心辅佐,将太甲安置在曾经的都城偃师商城是合理的,因为这里具备反制的实力,正说明伊尹问心无愧;若伊尹确有篡位之心,则不太可能将太甲安置在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
甲骨文的发现为这一争议提供了关键证据。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关于伊尹的记载多达130余处,祭祀规格甚至与商王相当。如辛亥不,至伊尹,有一牛这样的帝王级祭祀,以及商汤与伊尹合祀的记载,都表明伊尹在商王心目中地位极其尊崇。如果伊尹确实曾篡位夺权,后世商王不太可能给予如此高的礼遇。因此,甲骨文证据有力地支持了伊尹忠臣说。
从政治逻辑来看,若伊尹真心辅政,就不会将太甲放逐到过于偏远的地方,以免引发不可控的变数。将太甲安置在偃师商城的桐宫,既符合其君主身份,又能让他静思夏朝覆灭的教训,同时便于监管,是最合理的选择。
关于桐宫位置,商丘虞城县说也较为流行,但商丘地区至今未发现先商或商汤时期的遗址,这一说法可信度较低。中国地名的频繁变更给历史研究带来诸多困难,许多谜题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解开。至于战国文献中伊尹篡位说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政治事件有关,反映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学规律。
发布于:天津市牛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